第两百七十一章 胸无城府_我在现代留过学
笔趣阁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两百七十一章 胸无城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两百七十一章 胸无城府

  就是太容易得罪人。

  因为这个人,只说真话,不说假话所以被人认为‘毫无城府’——从来不装,不掩饰自己,有事就说事。

  这种性格,别说是官场。

  就算是在民间,也会没朋友。

  所以,傅尧俞的朋友很少很少。

  能跟他玩到的一起,基本脾气都差不多。

  而傅尧俞也在历史上,留下了他的足迹。

  成语:胸无城府,指的就是他。

  “叫探事司稍微注意一下就行了!”赵煦吩咐着。

  有傅尧俞在,他会主动帮赵煦盯着安惇、祠部、大理寺的。

  是的,在这种眼睛里不揉半点沙子的,大宋版海瑞眼里。

  没有新旧之分,只有是非黑白。

  他的性格,相当于王安石的拗加上司马光的牛。

  ……

  傅尧俞穿着常服,戴着幞头,走进了祠部官署之中。

  他的脸色有些黑,皮肤也有些干瘪,双手长满了厚厚的茧子。

  根本不像文臣士大夫,倒像是个整日在外干活的老农。

  然而,当他走入祠部,所有官员都低下头去,纷纷拱手行礼。

  因为傅尧俞,是四朝元老。

  他的资历和王安石、吕公著是一样的。

  他是庆历二年的进士!

  英庙时代就已经官至知谏院、起居舍人、侍读,后来又任为侍御史知杂事。

  若非英庙驾崩的太早,他早已经进入三省两府了——此人在治平年间是公认的帝党。

  也是深受英庙器重的正直大臣。

  所以,哪怕是安惇这个负责核查的正官,在他面前,也要和晚辈一样。

  更要等着傅尧俞来了,安惇才敢开始核查。

  这可是大前辈!

  傅尧俞却没有这么多讲究,他拱手回了一礼,就走到安惇面前,问道:“安御史,相关公文何在?”

  安惇楞了一下,有些不太适应与傅尧俞这种人打交道。

  但他还是恭恭敬敬的道:“傅公……相关文牍,皆在于此!”

  “嗯!”傅尧俞点头,直接绕过安惇,坐到那些案牍前,一封封的拿起来察看。

  同时,他还从自己的袖子里,拿出了好几本书,放到旁边。

  傅尧俞不时的就会拿起那几本书,和手里的公文对照一下。

  安惇好奇的凑过去瞥了一眼,然后他就发现。

  傅尧俞带来的这几本,都是他从崇文院里抄录的相关条贯、成法。

  他是在拿着这些公文和祠部的文牍对照,查找其中的条例。

  一条条的对照!

  安惇看着,咽了咽口水,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傅公今日来的如此之迟,是因为在抄这些条贯?”

  伏案的傅尧俞没有抬头,直接嗯了一声,道:“既受君命,自当尽忠职守!”

  他从昨日受命后,就钻在崇文院里,整整一夜没有合眼,将所需要的条贯、法条和相关法令都找了出来。

  安惇听着,想起了他听说过的这位老前辈在治平年间的那些故事。

  传说和现实重叠。

  这让安惇大感错愕!

  不是——大家都在演戏,你怎么就认真起来了?

  更让安惇头疼的是——傅尧俞这么认真,他要真的查出点什么来,他怎么去和韩相公交代?

  安惇想了想,便堆着笑,道:“傅公,这些文牍,某也还未看呢……”

  傅尧俞依旧不抬头,只是将手一指。指向那几本他已经看完的文牍:“安御史可以先看这些……”

  安惇的喉咙,像被人塞进了一个鸡蛋。

  想要说话,却又说不出来。

  是……他是正官,傅尧俞是副,理论上应该傅尧俞配合他。

  可问题是,人家资格老,名望高,靠山也很硬。

  据说就连太皇太后,在看到他的名字后,就和左右欢喜的说:“此乃英庙股肱也!”

  “英庙曾和老身说过,朝中大臣,清、廉、直,三者合于一身者,必傅谏院也!”

  所以,吕公著每次举荐他,太皇太后都欣然应允。

  短短两三个月就将傅尧俞提拔到了秘书监。

  随时可能升任待制!

  安惇根本不敢,也不愿和其发生什么纠纷。

  只能硬着头皮,坐到一边,拿起那些文牍看起来。

  但祠部上下,却比安惇还难受。

  因为,傅尧俞不仅仅认真,而且他处理文牍的速度很快。

  半个时辰后,傅尧俞就召来了祠部官员,和他吩咐:“去,将大理寺的文牍也取来!”

  “然后叫那惠信僧做好准备,本官看完大理寺的文牍,就要提审他!”

  说完这些,傅尧俞还叫来一个他的元随,就地写了公文,签了自己的名字,然后递到安惇这边:“安御史,且过目一下,若无异议,便请签押!”

  安惇接过那公文,看了一眼,然后问道:“傅公,今日下午就要去开封府讯问僧录司?”

  傅尧俞问道:“有问题吗?”

  安惇小声的说道:“会不会太匆忙?”

  “怎么会?”傅尧俞说道:“当年,本官受英庙之命,为侍御史知杂事,本官一日而罢吕诲、吕大防、范纯仁等人……当日事毕,既求出知!”

  这是他最有名的一战。

  濮议之争,傅尧俞作为帝党,出任侍御史知杂事,一天弹劾四个反对濮议的谏官,将他们全部赶出汴京,事情办完,英庙龙颜大悦。

  傅尧俞却入宫请辞出知地方。

  理由很简单——陛下您让臣办的事情,臣办好了,臣现在该卸任了。

  然后不顾英庙挽留,坚决出知。

  这在大宋,不仅仅没有前例,也没有后来者。

  最让在场的人震惊的是——傅尧俞提起此事,就仿佛在说今天吃什么一样普普通通。

  根本不在乎,被那四个人听到,也完全不在乎,那四个人里有两个人现在已经是当朝重臣,更是当今官家礼遇、厚遇的经筵官。

  于是,安惇确信无疑。

  傅尧俞哪怕被贬了十年,当了十年的黎阳县监仓官。

  但他还是那个在治平年间,敢在慈圣光献面前直言劝谏,敢直接插手皇室内部的事情,逼着慈圣光献将那个怂恿慈圣垂帘的内臣任守忠赶出汴京,让英庙龙颜大悦,却又在这个时候劝谏英庙,让他善待慈圣光献身边内臣,修复母子关系的人。

  这个人从始至终没有变过。

  他依然是他!

  胸无城府的傅尧俞,孤臣傅钦之!

  今天只能一更,实在抱歉。

  因为白天实在是写不出什么来。

  就像便秘一样。

  实在可怕极了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49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4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